山西阳泉狮脑山百团大战纪念碑前,群众肃立,缅怀先烈。
硝烟散尽八十余载,这座太行山城之名,却藏着一场绵延千年的“文字公案”。
泉名讹传与山形相合清光绪《平定州志》载:“阳泉在州西十五里,泉源有五……本名漾泉,讹为阳云”。五股清泉自平地涌出,水波荡漾,故称“漾泉”;乡人口耳相传,渐将“漾”简作“阳”,泉名就此更易。
展开剩余81%然民间另有一解。大阳泉村耆老言,村落北倚“三阳环山”——朝阳岭、杨家岭、阳坡垴三山如屏,村南漾泉河蜿蜒如带,遂取“山阳水泉”之意合成“阳泉”。北宋末年冯氏族人迁居于此,金代碑刻已有“阳泉里”之名,较清代“漾泉讹传”之说早出数百年。一地双源,山水各表,地名承载的正是人地相争又相生的密码。
若想亲眼看看这名字的“活证据”,那就得去大阳泉村走走。村中那口“阳泉古井”,便是历史最沉静的见证者。泉水汩汩,至今未绝,井水清冽依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站在古井旁,泉水涌流声清晰入耳,仿佛仍低语着千百年来的过往。村里一位白发老师傅指着古井说:“打小儿就喝这水,甜呐!老辈子说,这泉眼养活了十八代子孙不止。”
阳光暖暖地洒在井沿青石上,水波闪着粼光,那一刻,你会深深懂得,这汪水,便是阳泉人血脉里最深的烙印。
村名化市印的工业胎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太铁路铺轨至桃河河谷。工程师在大小阳泉村间设站,大笔一挥标作“阳泉站”。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煤铁自此奔流,烟囱林立,小站周围商铺、旅店、货栈渐成集市,烟火人气越来越旺。从煤铁基地到“智造”高地,阳泉之名已凝刻中国工业化的层叠年轮。
到了1947年5月,中国共产党以阳泉镇为基础,创立首个人民城市“阳泉市”。昔年泉名经铁路淬火,终成新兴工业之都的徽章。
红色基因与地名文脉“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阳泉地名长卷中,革命记忆尤为浓重。狮脑山正是百团大战主战场。1940年8月,八路军于此血战七昼夜,烽火映红桃河。今时“七亘村”“狮脑山”双双入选山西红色地名保护名录,与娘子关险隘、藏山忠义传说共筑精神地标。
阳泉教师姚永田闻之共鸣,他常年挖掘正太铁路破袭战史料,编写校本教材,将地名背后的烽火故事播进百场校园宣讲。当“漾泉”古意与“百团大战”的壮烈同列文化遗产,地名便成贯通古今的血脉。
山河名讳间的永恒生机阳泉之名,藏在平定县名“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悠远寄望中,藏在盂县“四面山围如盂”的坚韧地势里。从北宋“阳泉里”到“人民城市首诞生地”,从泉眼讹传到工业图腾,这座城始终在名与实的辩证中前行。
当新一辈工人打磨阀门的金属光泽,当孩子们复述狮脑山的冲锋号角,阳泉之名早已超越“讹传”考辨,化作一曲山、泉、人、魂的交响——历史长河汤汤,唯有扎根大地的地名,永远漾动着生命的泉源。
如今阳泉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早已不是当年泉边的小站。然而每当华灯初上,漫步街头,听见人们交谈中那一声声熟稔的“阳泉”,便仿佛又听见了古井深处那汩汩的清音——这名字,是大地赠予的甘甜,是车轮催生的繁华,更是百姓口中代代相传的烟火情。
地名之根,扎在泥土与泉水里;城市之魂,活在寻常巷陌的呼吸间。 这“阳泉”二字,早已不只是地图上的符号,它是人们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是祖辈汗水浇灌的记忆,更是每一个生活在此处的人,生命里无法割舍的温热印记。
发布于:湖南省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