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在成都高新区街头的“哪吒”
漫步“交子之环”,打卡裸眼3D大屏和天府双塔,与“哪吒”浪漫邂逅;走进交子书院,观赏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幕后创作展,近距离感受光影艺术与文化交融的魅力……
七月伊始,5位来自希腊的网络达人在成都高新区交子大道街头,沉浸式体验了一系列充满科技感和创造力的文旅新场景。“这个地方在夜晚散发着迷人的气息,灯光也很美,大家都很享受这里的舒适氛围。”希腊姑娘埃里尼如是说。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外国游客远道而来,实地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而不久前刚刚入选“2025全球100经典目的地”的成都,尤其吸引着全世界游客的目光。
6月17日,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召开,明确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落实省委全会精神,成都聚焦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发力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成都科技与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成都高新区正立足自身优势,在“文旅+文创”“文旅+科技”“文旅+赛事”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出文旅消费新场景,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高新范式。
展开剩余84%以数字文创丰富文旅供给
6月30日,2025上半年最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正式下映,全球总票房超159亿元,排名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
这部由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制作的影片,不仅在大银幕上为观众带来了视听盛宴,也让企业所在地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成为了现实生活中市民游客的新晋打卡地。今年以来,各地影迷纷至沓来,在可可豆动画公司门外、园区内布置的哪吒雕像前合影留念,形成了从影视IP到文旅打卡的现象级联动。
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
这种“跟着电影去旅行”的新风尚背后,展现出成都高新区数字文创产业蓬勃发展对文旅融合的“助攻”。
近年来,数字文创技术成为文旅产业提质升级的强大助推器。从“云游”北京中轴线到AI修复三星堆文物,越来越多的数字文创技术为文旅产业带来更强的沉浸感,丰富了文旅供给。
今年5月,同样位于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的成都灵泽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高新区举办了“《明末:渊虚之羽》游戏试玩会·成都站”活动,吸引全国游戏KOL、海外青年代表、市民游客等各界人士参与。其中,不少玩家专程从全国各地赶来体验,并在活动后安排了成都当地的旅游行程。
《明末:渊虚之羽》是灵泽科技历时6年独立研发的一款基于巴蜀文化背景的3A单机游戏,将于今年7月24日全球全平台上线。而类似去年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带来的“游戏+文旅”联动的盛况,也有望再度上演。
试玩会现场排起长龙
如今,数字文创使文旅产业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成为成都高新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据了解,作为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都高新区数字文创产业规模超千亿元,引进培育相关企业6000余家,拥有162家规上企业,已形成了包括《哪吒》《王者荣耀》《遮天》《轩辕剑》等在内的数字文创“IP天团”。
以科技底座革新文化体验
数字文创,本质是科技的文化表达形式。不同于山清水秀的传统旅游胜地,成都高新区要打好文旅融合这张牌,最强大的资源禀赋是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的硬核科技实力。
今年5月,成都高新3D哪吒视频在交子大道悠方3D大屏等成都地标迎来全球首秀,震撼的视觉效果让路人沉浸其中。不远处,由南、北两栋218米超高层塔楼构成的天府双塔熠熠生辉,其外立面金属框架采用京东方全球领先的显示技术,在52000平方米的屏幕上实现800万像素点的高清显示,各种主题的光影秀科技感与时尚感交融,成为游客来成都必打卡之地。
“哪吒”登上3D大屏和天府双塔
这种视觉奇观之下,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其融合的关键在于不是简单给文化披上科技外衣,而是让技术成为解码文化基因的工具,把静态景观变成可参与、可交互、可传播的沉浸式体验。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成都高新区的新川创新科技园。
今年4月,成都高新区发布政府投资项目“科技篇”政策,创新政府投资项目科技应用场景“全周期管理”机制,并宣布将位于新川创新科技园的新川博物馆项目作为政策首个试点。
“我们将以新川博物馆为试点,探索‘科技文博’深度融合新路径,打造彰显城市科创精神的文化新地标,今年将抓紧策划。”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为突破传统博物馆“静态陈列、单向灌输”的模式局限,以“科技+考古+文博”定位,新川博物馆将探索打造为贯古通今、面向未来的全新型博物馆,创新构建“3+N”展陈体系,包括古代科技文明常设展、考古科技探索展、沉浸考古体验空间及多个临时主题展览,融合AR/VR等前沿技术,设计科普研学课程,打造集展览、互动、教育于一体的文博科技新高地。
新川博物馆效果图
显而易见的是,借助于“科技+”,从前单向度的游览体验,增加了互动性与趣味性;从前复杂抽象的文化呈现,转化为可观可感的图像符号,既降低了文化认知和普及的门槛,又拉近了游客与文旅场地的心理距离。
当文化的“软实力”与科技的“硬功夫”持续发生核聚变,在成都高新区,前沿技术正通过文旅场景找到商业化落地的新土壤。
以场景创新重塑消费生态
文旅业内人士有一个共识——“得场景者得天下”。
不同于过去“走马观花”“下马赏花”,如今许多游客更愿意在精心构筑的“场景”中“养马种花”。所以,无论是科技赋能,还是文创助力,终极目标都是要强化城市场景营造,培育文旅消费新动能。
当前,成都高新区正以场景创新为核心,聚焦“AI+”“赛事+”“音乐+”等更多领域,构建高黏性文旅消费新生态。同时结合暑期、成都世运会等机遇,加快打造文旅形象展示窗口,让更多“兴趣流量、粉丝流量”沉淀为“消费留量”。
例如,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铁像寺水街采用新中式古典建筑风格,融合院落、古塔、古桥、牌坊、亭台水榭、川西林盘等传统天府文化景观元素,创新打造“长在公园里的商业新形态”,成为成都高新区打造国际化消费新场景的缩影。
铁像寺水街
以“首店经济+场景创新”为招牌特色,铁像寺水街成功吸引众多区域首店抢滩登陆。据统计,铁像寺水街二期目前已引入品牌75个,涵盖33个首店品牌,一线品牌覆盖率达20%。
又如,今年5月,2025国际篮联三人篮球成都大师赛及女子系列赛在成都高新区打响。以赛事为驱动,成都高新区以交子大道音乐广场为核心,打造了集观赛、消费、互动于一体的体育消费新场景。赛场旁的交子市集汇聚了几十家本土商户,合作品牌带来大师赛周边产品,环绕赛场的多个品牌快闪店形成商业矩阵,多元业态单日消费转化突破数十万元。
在8月即将举行的成都世运会上,成都高新区的高新体育中心、桂溪生态公园将承担武术、力量举、壁球、短柄墙球、飞盘(掷准)等项目。届时,成都高新区也将推出一系列丰富的世运体验场景,为暑期文旅消费注入赛事动能。
此外,成都高新区还通过高水平运营高新图书馆新馆、高新体育中心、中演大剧院、成都金融城演艺中心、中国—欧洲中心云端音乐厅等文体设施,积极打造文旅消费新亮点。
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成都高新区预计实现国内旅游人次460.3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9.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0%、5.20%。当场景创新重塑消费生态,成都高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未来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文/张震(本文图片均为成都高新区提供)
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于:四川省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