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入秋后,气温起伏大,免疫力差的人最容易中招。
身边总有人一到换季就感冒、咳嗽、犯老毛病?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天气本身出了问题,而是身体的抵抗力不够硬。
免疫力好的人,冷风吹一吹没事;免疫力差的人,一吹就感冒。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在秋天把身体“养壮”?除了穿衣、锻炼,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关键:吃对蛋白质。
为什么说“多吃蛋白,不跑医院”?
蛋白质是身体的“修复工”。它参与免疫细胞的产生,是抵御病毒、细菌的第一道防线。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免疫系统就像没油的车,跑不起来。
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明确指出,成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应摄入1.2克左右的优质蛋白。但现实中,许多人连基本标准都达不到。
尤其是老年人和孩子,蛋白质缺乏更为普遍,这类人群本身免疫力就偏低,到了换季更容易出问题。
而且,蛋白质不仅影响免疫力,还决定了身体的恢复速度。比如同样感冒,有人几天就好,有人拖一两周,区别就可能在于蛋白质的摄入。
秋天吃什么蛋白质最合适?营养专家推荐这3种
入秋后,脾胃功能逐渐恢复,是摄入蛋白质的好时机。但吃蛋白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吃对。
蛋白质分为两种: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其中,动物蛋白的利用率更高,更适合提高免疫力。
下面这3种蛋白食物,既营养高又容易吸收,是秋天的“补身三宝”:
1. 鸡蛋:天然的“免疫因子库”
鸡蛋被誉为“全营养食物”,一颗小小的鸡蛋,蛋白质含量能达到6克左右,而且属于优质蛋白,吸收率高达98%。
不仅如此,鸡蛋蛋黄中还含有卵磷脂、免疫球蛋白、维生素D等免疫活性物质,对提升抵抗力非常有帮助。
别小看每天的一颗鸡蛋,它能:
促进免疫细胞合成;
缓解身体疲劳;
改善老年人营养不良。
提醒:煮鸡蛋是最推荐的吃法,既保留营养又利于消化。不要生吃,容易引起肠胃不适,还可能感染沙门氏菌。
2. 豆制品:植物蛋白的“扛把子”
很多人以为只有肉才有蛋白质,其实黄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35%以上,不输瘦肉。
豆腐、豆浆、腐竹等豆制品是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尤其适合不爱吃肉、胆固醇高的人群。
研究发现,大豆蛋白能调节免疫因子分泌,降低炎症反应,对预防慢性病也有益处。
而且,豆制品富含异黄酮、钙、镁等微量元素,对心脑血管和骨骼健康也有保护作用,特别适合中老年人食用。
建议每周吃3~5次豆制品,每次100~150克为宜。
3. 鱼类:好吸收的“轻脂蛋白”
相比猪牛羊肉,鱼肉的蛋白质更优质,脂肪更低,吸收率也更高,是很多临床康复期患者的首选。
尤其是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鳕鱼、秋刀鱼等,不仅富含蛋白质,还含有丰富的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降脂、护心的作用。
中国疾控中心建议,成年人每周应摄入280~525克水产品,其中鱼类至少应占一半。
秋季是吃鱼的好时候,鱼肉细嫩,易于消化,无论是蒸、煮、炖都合适,还能提升食欲。
不只是吃够蛋白,更要吃得“准”
吃蛋白质不是一味地猛补,关键是吃得科学,吃得平衡。
以下几点建议,值得你记在心里:
优质蛋白优先:鸡蛋、鱼、瘦肉、奶制品和豆制品是首选;
搭配碳水和蔬菜:蛋白质不是单打独斗,搭配粗粮和蔬菜更利于吸收;
分餐摄入更高效:蛋白质最好分散到三餐中,每餐摄入20~30克为宜;
适度原则不能忘:蛋白质摄入过多也会加重肾脏负担,特别是有肾病的人群要遵医嘱。
秋天是身体“转正”的黄金期,别让寒气趁虚而入
很多人把养生这件事看得太复杂,其实养好身体的秘诀就藏在一日三餐里。
蛋白质就像身体的砖瓦,缺它,免疫系统就会“漏风”。
在这个冷热交替的季节,别再只吃稀饭馒头了,把蛋白质补起来,比穿再多的衣服都有用!
记住这句话:“多吃蛋白,不跑医院。”
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